
加沙城巴勒斯坦民眾攜帶財物向南遷移,行進至加沙地帶中部努賽賴特難民營附近沿海公路,攝於2025年9月19日 (法國媒體)
週五,以色列軍隊在加沙地帶各地發動襲擊,造成43人死亡,其中僅加沙城就有26人喪生。此後,以色列軍隊繼續轟炸加沙地帶。
巴勒斯坦民防機構表示,自8月底以色列開始攻佔加沙地帶最大的城市中心以來,已有45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加沙城。
數十萬滯留在加沙城的巴勒斯坦人正在遭受以色列無情的襲擊,一名巴勒斯坦人告訴半島電視臺,他已經經歷了一周的“恐怖之夜”。
葡萄牙宣佈將於周日承認巴勒斯坦國,加入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和英國等國的行列,宣佈有意承認巴勒斯坦國。
黎巴嫩衛生部表示,以色列空襲襲擊了南部城鎮安薩爾的一輛汽車,造成一人死亡——這是以色列再次違反其與真主党之間脆弱的停火協議。
巴勒斯坦民防組織表示,自以色列8月在加沙發動大規模行動以來,加沙城近一半人口(約45萬人)已逃離該地區。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加沙正經曆著他有生以來所見過的“最嚴重的死亡和破壞”,並呼籲國際社會不要被以色列“嚇倒”。
自2023年10月以來,以色列對加沙的戰爭已造成至少65141人死亡,165925人受傷。據信還有數千人被埋在廢墟之下。10月7日的襲擊中,以色列共有1139人喪生,約200人被俘。
.jpg)
週一,在加沙城雷馬爾街區,一名男孩展開巴勒斯坦國旗,人們在被以色列連夜轟炸摧毀的無名戰士塔廢墟中搜尋
爆炸聲震耳欲聾,加沙中部夜難眠
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人繼續逃離轟炸的恐怖。
昨晚是一個不眠之夜。在加沙市中心,我們能聽到炸彈爆炸的聲音,以及戰鬥機低空盤旋的轟鳴聲。如果這裏都經歷了一個不眠之夜,想像一下那些在加沙城遭受空襲的人們會是怎樣的感受。
人們正走唯一一條獲准的道路[拉希德街]從加沙城前往加沙地帶的中部和南部。道路擁擠不堪,人們精疲力竭。他們只能用卡車和畜力車運送力所能及的一切。
有些人乾脆步行。人們平均要花5到7個小時在路上行駛,而以前開車只需15到20分鐘。
他們希望在新一輪空襲來臨之前到達目的地。

2025年9月19日,在以色列軍隊下令加沙城居民向南撤離後,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正準備撤離,一名女孩站在一輛嬰兒車旁,車裏坐著兩名兒童
國際反應
名人和藝術家發聲,抵制以色列的呼聲四起
越來越多的西方藝術家呼籲就加沙戰爭對以色列進行文化抵制。
由於大多數西方政府抵制重大經濟制裁,音樂家、名人和作家希望通過公眾壓力,推動採取更多行動。
“我堅信,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捩點,”曾出演《追風箏的人》和《王冠》的英國演員哈立德·阿蔔杜拉在簽署一份呼籲抵制多家以色列電影機構的請願書後告訴法新社。
這封來自巴勒斯坦電影工作者組織的公開信已獲得數千名簽名者簽名,其中包括艾瑪·斯通和傑昆·菲尼克斯,他們承諾切斷與任何“涉嫌種族滅絕”的以色列機構的聯繫。
在本周的艾美獎頒獎典禮上,從哈維爾·巴登到《駭客》演員漢娜·愛賓德,多位獲獎者都談到了加沙問題,這與本月早些時候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類似聲明如出一轍。
英國trip-hop先鋒樂隊Massive Attack宣佈加入一個名為“No Music for Genocide”的音樂團體,該團體的藝術家們將試圖阻止他們的歌曲在以色列的流媒體播放。
以色列面孔在歐洲歌唱大賽上遭到抵制,而西班牙首相正帶頭推動將該國排除在體育賽事之外。
以色列指揮家伊蘭·沃爾科夫上周在英國的一場音樂會上宣佈,他將不再在自己的祖國演出。

葡萄牙將承認巴勒斯坦國
葡萄牙已加入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和英國的行列,宣佈計畫承認巴勒斯坦國。
葡萄牙外交部週五發表聲明稱,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儀式將於周日舉行,即聯合國大會巴勒斯坦建國高級別會議的前一天。
葡萄牙外交部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稱:“外交部確認葡萄牙將承認巴勒斯坦國。”
“正式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儀式將於9月21日(周日)舉行,即下周高級別會議之前。”

自以色列對加沙發動戰爭以來,已確認至少有65,17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數千人仍被埋在廢墟之下,其中至少440人死於饑餓,至少包括至少147名兒童
聯合國秘書長稱世界不應被以色列嚇倒
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世界不應被以色列嚇倒,不應採取行動對抗其戰爭。
古特雷斯告訴法新社說,“我們在加沙目睹的景象令人震驚。”
他表示,“這是我擔任秘書長以來,甚至可能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嚴重的死亡和破壞,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難以言表——饑荒、完全缺乏有效的醫療保健、人們在巨大的人口集中區內無家可歸。”
古特雷斯在聯合國標誌性高級別會議周前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屆時將有10個國家不顧以色列的強烈反對,承認巴勒斯坦國。據報導,以色列威脅稱,如果西方國家在聯合國會議上推進承認計畫,以色列將吞併約旦河西岸地區
但古特雷斯表示:“我們不應被報復的風險嚇倒。
他表示,“無論我們是否採取我們正在採取的行動,這些行動都會繼續,至少我們還有機會動員國際社會施加壓力,阻止它們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