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千年前,曹操立于渤海之滨,望惊涛拍岸,叹天地浩渺,胸中激荡着吞吐日月的豪情。此刻,我伫立在昌黎葱郁的葡萄园旁,碣石山依旧巍峨,沧海依旧奔涌,心境却已历沧海桑田之变——刚从香港医院的病榻挣脱,带着初愈的虚弱与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应昔日香港新华社老友李鹏先生及其夫人殷切之邀,来到这山海之间疗养身心。

甫一落脚,生活起居乃至精神慰藉,无不浸润着李鹏夫妇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人间至真至纯的情谊,如同碣石山下温润的海风与和煦的阳光,悄然拂去病后的阴霾,滋养着身体,更熨帖着心灵。在身体日渐轻盈、心境日益开阔之际,回望曹操的壮阔诗篇,咀嚼祖辈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箴言,对生命、对奋斗、对人间情谊,有了更深一层的顿悟。

一、烟火暖胃,真情暖心:疗愈的起点

南戴河八月清晨的市集,是生活最本真、最富疗愈力量的画卷。刚从香港无菌病房的消毒水气息中抽离,这混杂着泥土芬芳、蔬果清甜、人声鼎沸的烟火气,便显得格外珍贵。农人们将沾着晨露的黄瓜、带着泥土气的萝卜整齐码放,青翠欲滴,价格低廉得令人心安——黄瓜一元一斤,羊肉、乌鸡、各色时蔬,李鹏先生笑谈着“今日加餐”,便兴致勃勃地采购起来,拢共不过百元。

更令人动容的是,回到居所,并非雇人操持,而是李鹏先生亲自系上围裙,在厨房里忙碌起来,李夫人则在旁细心协助。锅碗瓢盆的交响中,一顿简单却无比鲜美的午餐便已呈现。品尝着那饱含心意与汗水的滋味,那句古老的箴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便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这市井的烟火气里,不仅藏着生活的智慧:“丰盈不在价高,而在心安”,更深藏着人间至宝——那不求回报、细致入微的关怀与照顾。这份由李鹏夫妇亲手传递的人间真爱,正是我身心康复最坚实的基石,它比任何药物都更有效地熨帖了疲惫的灵魂。

二、艺术续缘,星光再聚:命运的馈赠

命运的安排总充满奇妙的伏笔。21日午后,正当身体在烟火滋养下逐渐复苏,精神也渴望着更广阔的天地时,新西兰从事中新文化交流的宗元先生的微信如一阵清风,将我从市井的温暖港湾,轻柔地引向了艺术的璀璨殿堂。人生际遇的奇妙,此刻恰如曹操笔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阔图景——因我香港住院而遗憾错过五月底的第三届香港文博会的缘分,竟在远离喧嚣的碣石山下得以神奇续写!宗元先生介绍与翟翔先生的相遇,更似冥冥中的指引。这位曾主管秦皇岛涉外文化交流、如今虽退隐体制却心系艺术的“摆渡人”,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感召。

8月22日下午,阳光格外灿烂,仿佛为这场重逢镀上了金光。在崭新的“东亚·香誉艺术馆”——这座据说为迎接此次中新艺术联展而特意在一个月内紧锣密鼓装修落成的雅致空间里,翟翔先生早已带着真诚的笑容恭候我们的到来。李鹏先生体贴地陪伴在侧,这份无声的支持,让初愈的我倍感安心与温暖。站在宗元先生与翟翔先生精心组织的中新艺术家联展现场,凝视着水墨的氤氲与油彩的浓烈交融,感受东方写意与西方抽象的碰撞激荡,那一刻,仿佛碣石山与渤海千年凝望的沉默被打破——山不动,海永恒,而艺术,正是那沟通天地的精妙语言。这场不期而遇、且在特意筹备的空间中展开的艺术盛宴,是病愈后精神世界迎来的第一道强光。午后的阳光透过艺术馆的玻璃,洒在斑斓的画作上,也洒进我的心田,它照亮了远方,也印证了生命在低谷之后,自有其向上攀援、追求精神丰盈的顽强本能。

三、断头路与葡萄藤:在泥泞中酿就芬芳

8月22日的清晨,体力渐复的我与李鹏先生骑行至南戴河洋河入海口。海风拂面,垂钓老者静坐如禅,遛狗人步履悠闲,天地间一派和谐宁静。然而,转入渔村深处,景象陡变:断头路突兀地终结了前行的方向,暴雨冲刷后的积水泥泞不堪,甚至隐隐传来一丝未经修饰的生活气息。此情此景,那句古老的谚语“人生如行路,有坦途,亦有崎岖”便浮上心头。

21日夜那场豪雨,它冲刷了道路,制造了泥泞与不便,却同样慷慨地浸润了昌黎葡萄园的土壤。目光转向碣石山麓,那些依山而建的葡萄酒厂,一株株葡萄藤在砾石间顽强扎根,蜿蜒生长。正是这脚下的坎坷与泥泞,孕育了枝头的饱满与芬芳,最终在匠人的手中化作跨越海洋、醇香四溢的琼浆玉液——这不正是生活最深刻的辩证法吗?病痛是人生的“断头路”与“泥泞”,但穿越它,如同葡萄藤在贫瘠中汲取养分,生命的韧性与智慧得以淬炼,终能酝酿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回甘。祖辈曾子所言“任重而道远”,这“道”上,注定交织着坦途与崎岖,而奋斗的价值,恰恰在于将这崎岖踏为通途,将苦涩酿成甘醇。

四、驴肉火烧里的百味归一:大道至简

22日傍晚,南天夜市灯火初上,喧嚣渐起。在喧闹旁一处朴实的“驴肉火烧”小店,李鹏先生递过热腾腾、仅十元一份的驴肉火烧。外皮酥脆焦香,内里肉质软嫩,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炉杂汤,简单至极,却带来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细细咀嚼间,数日来的点滴感悟奔涌而至:早市上青翠欲滴的馈赠之鲜,艺术殿堂中色彩碰撞的精神激荡,渔村断头路的真实泥泞,碣石山下葡萄园酝酿的岁月醇香,还有李鹏夫妇那无言的、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大爱……这一切纷繁的滋味与景象,最终都奇妙地沉淀、交融,化作舌尖这一抹温热踏实的满足。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而品悟生活,体味生命的真谛,何尝不是在这最平凡的一粥一饭、一画一景、一步一行之间?大道至简,真味在淡。在病后的重生里,在市井烟火与艺术星光的交织中,在友情的托举与自然的启迪下,我看见了更辽阔的天地,也认清了更真实的自己。

结语:碣石无言,山海回响

曹操观海,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顿生囊括宇宙的豪迈;而我今日立于碣石之侧,在病愈疗养的静观中,所感所思却更为驳杂而深沉:市井烟火的踏实温度,艺术星光的永恒照耀,泥土的质朴芬芳与星空的深邃辽远,断头路的现实阻滞与葡萄园的蓬勃希望,更有李鹏夫妇那如山似海、无声却磅礴的人间至情。这一切,如同渤海之涛,时而汹涌拍岸,时而温柔低语,共同谱写着生命复苏的交响。

谚语有云:“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生活从不承诺坦途,它以其自身的逻辑运行,充满辩证与起伏。而我们要做的,或许正是如曾子所倡“弘毅”而行,在“任重道远”中坚韧不拔;亦如这屹立千年的碣石山,静观沧桑巨变,以不变的坚韧,涵纳风云变幻,品味这烟火人间、山海回响中的百味人生。在真爱的滋养与奋斗的觉醒中,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更加清冽而充满力量。

特立碣石畔赋得:

《弘毅碣石行》

碣石观澜气贯虹,

曾门弘毅继遗风。

沉疴已渡沧溟阔,

健翮新磨碧宇雄。

星汉辉融丹青韵,

烟霞暖透布衣衷。

闻鸡志蹈海东日,

再试横槊唱大同!

2025年8月22日夜于北戴河

作者曾晓辉博士简介:

曾晓辉博士(1968-),广东龙川人。就读过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获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转向艺术,师从雕塑泰斗潘鹤及油画家郭绍纲教授。

2000年创立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创办《中华时报》(现為全球华人主流媒体),并陆续拓展《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摄影报》及英国《中华时报》。联合发起《中华电视》及世界华人流行音乐联合会。

现任香港美术学院及香港艺术研究院院长、多所大学教授,并任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联合会主席、中华科技协会会长、世界监督学会会长等职。

学术著作丰富(艺术理论与歷史)。雕塑创作富人文关怀,作品获全球多家美术馆、艺术馆典藏。积极参与国内外文旅规划(如张家界、贺兰山、上海及大阪世博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