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關於“協助死亡”議題的立法辯論,已從醫學領域擴至社會與倫理層面,可能的社會後果和倫理風險受到質疑;隨著內政部長勒塔約當選共和黨新任主席,法國右翼陣營重獲影響國家政治生活的地位;羅馬尼亞親歐派人士尼庫紹爾-達恩在總統大選中獲勝,令歐盟和基輔感到欣慰;在貿易戰背景下,歐盟下調增長預測;這是5月20日出版的法國各大日報開篇新聞關注的法國國內和國際新聞焦點。各報集中關注的其他國際新聞焦點內容還有: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消滅哈馬斯”為由,打算“控制”整個巴勒斯坦領土;伊斯坦布爾會談破裂後,普京與特朗普長時間通話,但未作出重大讓步。此外,臺灣總統賴清德就職一周年的話題,則是與中國相關的報導。
賴清德面臨的困境與挑戰5月20日,臺灣總統賴清德就職一周年。《十字架報》載文,揭示了賴清德在臺海緊張關係中的困境與挑戰。文章開頭寫道:自2024年1月當選以來,臺灣總統賴清德一直是中國的重點打擊對象。中國誓言必要時以武力手段統一臺灣。北京不斷在臺灣周邊展開軍事騷擾,在北京眼中,就任剛滿一年的賴清德為“寄生蟲”。賴清德曾在2017年擔任行政院長時公開表態支持臺灣獨立,儘管他在近些年來逐漸緩和了言辭,但始終沒有得到北京的寬恕。自其就職以來,始終受到北京密集的政治與軍事壓力。今年3月,賴清德發起一項大規模行動,打擊中國政府的對臺滲透,將其提升為“國家安全”的高度。作為回應,北京發動了自2016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環臺軍演,模擬對臺的封鎖行動。此外,在最近的海空聯合軍演中,中國還發佈了多段視頻,模擬火箭彈轟炸和爆炸場景,地點涉及多座臺灣城市。另一段視頻更將賴清德描繪成一只寄生蟲,在臺灣上空的火焰中燃燒。上個月,賴清德稱中國為“敵對的外國勢力”,對此,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陳斌華指稱賴清德為“破壞兩岸和平的元兇”。報導指出:在臺灣內部,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少數。面對在野黨主張與中國和談的壓力,賴清德在對華立場上不得不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報導最後引述專家觀點指出:在失業率上升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試圖通過展現領土擴張的姿態,來安撫國內民眾,並營造其在國際上依然強大的假像。達恩當選總統,羅馬尼亞迎來復蘇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市長、獨立候選人、親歐派人士尼庫紹爾-達恩在總統大選中意外獲勝,令布魯塞爾和基輔松了一口氣。《解放報》發表社評指出:達恩挫敗極右翼候選人取得勝利,打擊了歐盟內部民族主義崛起的浪潮和疑歐勢力的擴張;為親歐盟陣營帶來重大勝利。這次選舉中的高投票反映出羅馬尼亞民眾對國家親西方方向的支持,極右翼候選人的落敗,削弱了義大利和匈牙利等極右翼政府在歐盟內的聯盟,動搖了他們在歐盟27國滲透擴張的戰略。然而,東歐局勢尚不明朗,類似的局面將在波蘭上演。在第一輪選舉中領先、同為親歐派的華沙市長將在第二輪中迎接一位保守派候選人的強大挑戰;與此同時,葡萄牙極右翼勢力在上週末舉行的議會選舉中已成為該國第三大政治力量。總之,歐盟陣營或許贏得了一場重要戰役,但戰爭卻遠未結束。協助死亡:濫用風險導致議會分歧此外,法國國民議會圍繞“臨終關懷”立法的辯論仍在進行中,如何避免濫用風險的話題在議員之間引發嚴重分歧。爭議不僅涉及該法案文本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意見相左,關於患者是否有資格接受協助死亡的問題也導致這項新法案支持者之間產生分歧。如何定義“晚期或終末期”,是爭議的焦點。《費加羅報》以“虛幻的平衡”為題發表社評指出:當前的這場辯論已悄然離開了醫學領域。這項“協助死亡”法並不完全涉及生命的最後幾天,而是更廣泛地涉及死亡請求。支持者以“自由”和“尊嚴”為名,不斷放鬆甚至取消旨在“規範”致命行為的標準。然而,一旦將其定義為“權利”,適用範圍勢必在“平等”的原則下擴大。社評指出:從本質上來說,確立一項“權利”並不純粹是個人事務,而關涉整個集體,即:選擇在死前希望生活在怎樣的社會以及賦予兄弟情誼和團結精神的意義。國會議員們將試圖在未來的辯論中達成一個“平衡的文本”,然而,所謂“平衡”的立法其實是虛幻的。一旦越過殺戮禁令,“平衡”的誘惑就會消失,最終導致安樂死的常態化與制度化。文章最後指出,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管理死亡可以被視為一種節省醫療資源的手段。法國某些互助保險公司近期的介入值得引起警惕。
來源:法廣
《中華時報》致力於提供多元客觀的新聞報導。 本報刊登的文章只供參考,內容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