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統賴清德在就職一周年之際,國際傳媒紛紛注意到,賴清德說臺灣希望與中國實現和平與對話,但政府也必須繼續加強島內防禦。中國對臺灣文攻武嚇的強度不斷提高中,然而,這種情況並非始於賴清德當選之後。

路透社與法新社均指,中國稱賴清德為“分裂分子”,並拒絕了他多次提出的談判邀請。賴清德拒絕中國對民主體制和實質分治的臺灣的主權聲索,認為只有臺灣人民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臺北曾警告稱總統上任周年之際,北京可能會以軍事演習來做回應,但在臺北總統府向記者發表講話時,賴清德傳遞了和平資訊。他說:“我也致力於和平。因為和平是無價的,戰爭沒有贏家。但在追求和平時,我們不能有夢想或幻想。” 賴清德還表示,臺灣將繼續加強防禦,因為準備戰爭是避免戰爭的最佳方式。上個月,中國在臺灣周圍舉行了代號為“海峽雷霆-2025A”的軍事演習,結尾的“A”暗示可能還有更多演習。中國在賴清德就職後不久的2024年5月舉行的軍事演習稱為“聯合利劍-2024A”,並在同年10月舉行了“聯合利劍-2024B”。週二在每日詳細說明中國軍事活動的報告中,臺灣國防部表示,在過去24小時內,已探測到6架中國飛機和11艘船隻在臺灣附近活動。排開北京施壓,賴清德面臨來自美國關稅的挑戰,儘管這些關稅目前處於暫停狀態。他日前表示,與華盛頓的談判正在“順利”進行。此外,臺灣政府還計畫建立一個主權財富基金以促進以科技為重點的經濟發展。回顧民進黨2016年重新執政以來,就內外客觀條件而言,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位總統面對共同的困難,但也有不同的境遇。最大共同點就是北京對兩位臺灣領導人都心懷敵意。蔡英文第一任就職演說被北京批評稱為”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之後來自臺灣海峽西側的”外患“已步步逼近,尤其是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之後,中國對臺的軍事活動更是頻繁成常態化。在外交上,北京更加強硬,要求各國重申支持聯合國2758號決議以及“一中原則”。中國對臺灣文攻武嚇的強度不斷提高中,然而這種情況並非始於賴清德當選之後。誠如臺灣資深媒體人顧爾德認為的那般,把北京強化對臺灣的武嚇威脅全歸咎到賴清德作風強硬並不合理。首先,北京對賴清德的定性從他未上任前直到今天都未改變,而且賴清德上任之初解放軍就已經用大型演習當“賀禮”。賴清德會提出17項國安措施,也確實是因為中國對臺灣全面滲透愈來愈厲害,並非要主動挑釁北京。據顧爾德表示,賴清德在宣佈對中國統戰滲透的回應時展現出他的鬥性堅強,一些用字遣詞的確可以再斟酌。例如,“統戰”一詞用得太粗疏,因為在中共語意脈絡中,“統戰”不是負面字眼,共產黨對黨外交流都被歸為統戰;此外,是該稱“中國是個境外敵對勢力”?還是用“中共政權是個境外敵對勢力”較恰當?也值得檢討,因為後者焦點更集中。依顧爾德之見,賴清德對外事務發言比較缺乏一貫性的思考,像國慶晚會發表「中華民國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的「祖國論」、用《曖暉條約》質疑北京對臺灣的主權主張,到紀念歐戰結束80周年(或許是要對美俄協商烏克蘭問題的綏靖氛圍做出反擊?),很多都像神來一筆,但看不出他的全盤思考賴清德最近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說,特朗普關稅戰是為了“世界和平”,也讓臺灣輿論感覺錯愕、質疑是否對美國這位總統過譽了。綜觀賴清德這一年來的言行,其實他對國內問題的關切度高於兩岸國際。顧爾德引用臺灣網媒《信傳媒》5月公佈的調查顯示,民眾對賴清德施政最有感的也都是國內政策,前3名分別是嚴辦貪腐、打房、打擊詐騙。即使中國為賴清德扣上“頑固台獨分子”的帽子,做過民代、地方首長的賴清德其實深知做好經濟內政才是民眾最殷切的盼望。再來看賴清德執政一年的國內處境,他不僅面臨著朝小野大、朝野對立嚴重,也面臨著政治立場愈見兩極化的社會。目前大罷免二階段連署大致結束,之後到第三階段投票、第四階段補選,社會劍拔弩張的氣氛恐將持續;而國會的在野黨也會利用還有多數優勢時,繼續推動綁縛執政者手腳的法案。換言之,朝野愈對立分化、社會愈分化,這絕非臺灣之福,陷在此僵局中的賴清德也難以有大作為。

來源:法廣

《中華時報》致力於提供多元客觀的新聞報導。 本報刊登的文章只供參考,內容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