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市智庫研究員 吳家俊

每年10月16日是聯合國所訂定的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旨在喚起全世界對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的重視,並呼籲各界採取行動,對抗全球的飢餓、營養不良與貧困問題。 此日源自於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成立日期,並於1979年由聯合國大會正式設立,自1981年起開始施行。今年口號是『手把手共倡多樣美食,聚合力同創美好未來』。

試問身邊的香港人, 他們會擔心糧食安全危機嗎? 相信香港人會更多的回答擔心經濟、氣候、社會等其他, 都算不上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有異, 糧食安全背後蘊含著對全球糧食問題的長遠考量, 20 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饑餓與貧困問題始終困擾著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導致的民生危機時有發生。香港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外部供應的城市,本應該極度關心糧食來源, 但事實就是近乎漠不關心的程度。舉新加坡為例, 她們有食米儲備標準 (Rice Stockpile Scheme (RSS)),與其他亞洲國家相同,新加坡的主食也為稻米,為了確保其糧食安全,規定稻米進口商必須在政府的糧倉中存放兩個月的儲備, 新加坡2019年更公佈新政「30-by-30」,是該國意識到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糧食供應危機是前所未有的,不能再依賴原本的糧食安全政策,進而提出新的對策,該計畫旨在2030年前糧食自給率從目前的10%提高至30%,降低原有的潛在危機,改革糧食安全政策。

香港為何對缺糧像事不關己呢, 因為香港一直依靠中國大陸的穩定支持,和少量外國市場進口, 這讓香港感受不到全球糧食安全形勢的變化, 大家可描述因為福地, 享受糧食紅利, 但亦同時要有一份感恩心, 特區政府現時會借糧食日加強食物安全監管宣傳,市民也積極回應 “拒絕餐桌浪費” 的號召,將珍惜糧食的文明精神融入日常生活,這既是對世界糧食日理念的踐行,都是香港應對糧食安全風險的重要舉措。

世界強國都有能力解決國民的溫飽問題, 國家強大與國內糧食生產能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糧食供應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都曾經面對糧食問題,政府審時度勢,行新政策激發農民生產、大量投入農業科技研發、當然要表彰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團隊的付出, 水稻不僅令國家的產量颷升,還為全球其他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現時, 中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9年穩定在 1.3 萬億公斤以上,2023年數字人均糧食佔有量逾 470 公斤,高於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國際公認 400 公斤糧食安全線, 曾經出現的糧食短缺問題得已解決。

對於香港來說,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內地的糧食合作,同時宣導市民珍惜糧食,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 糧食安全是人類共同的責任,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全港社會深深體味國家的成就為香港的糧食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