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1月7日訊)時值立冬,羊城煦暖如春。2025年11月7日,《寶相莊嚴·金石絲帛——宮廷佛畫與古篆瘦金對話展》於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展覽館靜好啟幕,一場跨越三千年的藝術對話,在絹帛與筆墨間悠然鋪展。
展覽以非遺認證的手繪工筆重彩絹本佛畫,與宋代皇家瘦金體書法為雙翼,勾勒出宗教文化與書法藝術相融的宮廷長卷。圍繞“非遺傳承”與“皇家氣象”兩大脈絡,在禪意美學的引領下,透過佛畫的絢爛重彩、瘦金體的清勁風骨,以及中山篆的樸拙金石氣,展開一段穿梭千載的文化對談。

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美術學院院長、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曾曉輝博士在開幕式上表示:“佛畫丹青,不止於宗教。其內核所蘊,是仁愛、慈悲、和平、共住與智慧。本次展覽以工筆重彩承襲壁畫技藝,融宮廷繪畫的嚴謹法度與禪宗藝術的空靈意境於一爐,旨在呈現非遺技藝在當代的活態傳承。願引領觀者於墨色流轉之間,感受東方美學的深邃與永恆;於時空對話之際,仿佛觸碰到畫家落筆時那一瞬的屏息。”他感言:“跨越千年的量子糾纏·只為今天的仰首。”


尤為珍貴的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鄭繼海先生與寶相齋創始人王佳麗女士攜手重現的《藥師經變圖》。兩位藝術家以兩年光陰,重續斷章,將百年前流失海外的山西廣勝寺元代壁畫,再現在當代絹素之上。昔日僧侶“舍畫保殿”的無奈,與美國博物館中的孤影,皆在此刻獲得迴響;歷史的淚痕,被一筆一畫溫柔接引,重返東方美學的源流。



藝術評論家、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熊少嚴教授亦出席開幕式並致辭,王佳麗女士分享了她在重彩傳承路上的體悟與堅守。儀式由香港中華時報副社長江坤先生主持,莊重中見溫情。
為祝願展覽圓滿順遂,兩位畫家特贈觀音與佛像予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以筆墨為願,寄意藝術永續。


本展自2025年11月7日至9日,每日10:00至18:00,於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展覽館靜候知音。作品受版權保護,請勿拍攝,願觀者在立冬暖陽中,徜徉於這一場不冷不熱、不疾不徐的禪藝時光。
展覽現場:

(圖/沛沛 文/珈珈)
出席嘉賓:
1,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中華時報社社長曾曉輝先生
2,香港中華時報社副社長楊鑒旻先生
3,香港中華時報社副社長江坤先生
4,香港中華時報社英國總分社社長 盧少芳女士
5,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廣州教育學會副會長、知名學者、藝術評論家熊少嚴教授
6,廣州市書法家協會監事長、隸書委員會主任 陳立華先生
7,廣東省博物館資深攝影師劉穀子先生
8,廣東省博物館館員崔策先生
9,知名畫家吳琚先生
10,法國廣東協會會長、著名僑領、國際知名人士黃國萍女士
11,廣州電視臺攝影家協會副會長、中華攝影報顧問麥穗生
12,廣州山水畫研究學會、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畫家 劉景林先生
13,廣東省老幹部書畫詩詞攝影家協會副會長、廣東省端硯協會副會長 李銳文先生
